← 返回法律知識

繼承房子想馬上賣?別急!沒繳完這兩種稅恐怕賣不掉!

你以為繼承房子過完戶就能馬上賣?大錯特錯!遺產稅和土地增值稅沒處理好,房子想賣也賣不掉。律師教你正確流程,避免稅務地雷!

發布日期:2025年10月6日
作者:蕭育涵律師(台大法學碩士、知名跨國企業訴訟代理人)

重要警告:很多人以為房子過戶到自己名下就能立刻賣掉,結果發現稅沒繳完,買方無法取得完整產權,交易可能破局!

「律師,我爸爸的房子已經過戶到我名下了,為什麼仲介說還不能賣?」這是我經常收到的緊急求助電話。許多人以為繼承登記完成就等於可以自由處分房產,殊不知還有兩個稅務地雷在等著你!

沒錯,就是遺產稅土地增值稅!這兩種稅如果沒有妥善處理,不僅會讓你的房屋買賣計畫泡湯,還可能面臨罰款和利息的風險。更糟糕的是,有些情況下甚至會讓買方無法順利取得完整的所有權!

今天我要用最簡單明瞭的方式,教你如何正確處理繼承房屋的稅務問題,包含詳細的計算方法、處理流程,以及如何合法節稅。看完這篇文章,你就能避開這些稅務陷阱,順利完成房屋買賣!

必須繳完的兩種稅:一次搞懂差別

遺產稅

誰要繳?繼承人

什麼時候繳?被繼承人死亡後6個月內

繳多少?依遺產總額計算(有免稅額)

不繳會怎樣?無法完成繼承登記

💡 重點:這是對「死者留下的財產」課的稅

土地增值稅

誰要繳?賣方(繼承人)

什麼時候繳?房屋買賣過戶前

繳多少?依土地漲價總數額計算

不繳會怎樣?無法完成買賣過戶

💡 重點:這是對「土地增值」課的稅

為什麼兩種稅都要繳完才能賣房?

  • 遺產稅:沒繳完就無法取得「遺產稅繳清證明書」,地政事務所不會辦理過戶
  • 土地增值稅:賣房時必須先繳,不繳就無法辦理買賣過戶給買方
  • 法律規定:這是政府保障稅收的強制措施,沒有例外

遺產稅:完整計算攻略

2025年遺產稅率表

遺產淨額 稅率 累進差額
5,000萬元以下 10% 0
5,000萬~1億元 15% 250萬元
1億元以上 20% 750萬元

重要免稅額度(2025年)

  • 一般免稅額:1,333萬元
  • 配偶扣除額:553萬元
  • 子女扣除額:每人56萬元
  • 父母扣除額:每人138萬元
  • 重度以上身心障礙:每人692萬元
  • 喪葬費扣除額:138萬元

遺產稅計算公式

遺產稅額 = (遺產總額 - 扣除額 - 債務) × 稅率 - 累進差額

實際計算範例:陳先生的遺產稅

案例背景

陳先生過世,留下房屋一間(市價3,000萬)、存款500萬、股票200萬,有銀行貸款300萬。妻子和兩個子女為繼承人。

遺產總額

  • 房屋:3,000萬元
  • 存款:500萬元
  • 股票:200萬元
  • 總計:3,700萬元

扣除額計算

  • 免稅額:1,333萬元
  • 配偶扣除:553萬元
  • 子女扣除:56萬×2=112萬元
  • 喪葬費:138萬元
  • 債務:300萬元
  • 總扣除:2,436萬元

詳細計算步驟

步驟1:計算遺產淨額

遺產淨額 = 3,700萬 - 2,436萬 = 1,264萬元

步驟2:確定適用稅率

1,264萬元 < 5,000萬元,適用10%稅率

步驟3:計算應納稅額

遺產稅 = 1,264萬元 × 10% = 126.4萬元

土地增值稅:節稅秘笈大公開

土地增值稅率表

增值倍數 一般稅率 自用住宅優惠稅率
1倍以下 20% 10%
超過1倍未逾2倍 30% 15%
超過2倍未逾3倍 40% 20%
超過3倍 55% 30%

自用住宅優惠條件

  • • 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、直系親屬在該地辦竣戶籍登記
  • • 持有並居住滿6年以上
  • • 出售前一年內無出租或營業使用
  • • 都市土地面積未超過3公畝,或非都市土地未超過7公畝

土地增值稅計算公式

增值倍數計算

增值倍數 = (申報現值 - 前次移轉現值) ÷ 前次移轉現值

土地增值稅計算

土地增值稅 = 漲價總數額 × 適用稅率

繼承土地的特殊規定

👍 有利規定

  • 取得成本重新認定:以被繼承人死亡時的公告現值為准
  • 持有年限繼承:可加計被繼承人的持有時間
  • 自用住宅延續:符合條件可繼續享受優惠稅率

⚠️ 注意事項

  • 立即出售:繼承後立即出售仍須繳土增稅
  • 多人繼承:依持分比例計算各自應納稅額
  • 免稅條件:必須符合特定條件才能免繳

實際計算範例:王太太的土地增值稅

案例背景

王太太繼承丈夫的房子,當時(2020年)土地公告現值800萬,現在(2025年)要賣掉,土地公告現值1,200萬。該土地符合自用住宅條件。

詳細計算步驟

步驟1:計算漲價總數額

漲價總數額 = 1,200萬 - 800萬 = 400萬元

步驟2:計算增值倍數

增值倍數 = 400萬 ÷ 800萬 = 0.5倍

步驟3:確定適用稅率

0.5倍 < 1倍,自用住宅優惠稅率10%

步驟4:計算土地增值稅

土地增值稅 = 400萬元 × 10% = 40萬元

💡 省稅秘訣:如果王太太的房子不符合自用住宅條件,稅率就會是20%,土地增值稅變成80萬元,多繳了40萬!

正確的處理流程與時間表

1

遺產稅申報與繳納(6個月內)

時間:被繼承人死亡後6個月內

地點:被繼承人戶籍所在地國稅局

結果:取得遺產稅繳清證明書或免稅證明書

2

繼承登記(1年內)

時間:遺產稅繳清後,且須在死亡後1年內完成

地點:不動產所在地地政事務所

結果:房屋過戶到繼承人名下

3

房屋買賣簽約

時間:繼承登記完成後

注意:簽約前要先試算土地增值稅

建議:在買賣契約中載明稅額負擔方式

4

土地增值稅申報與繳納

時間:買賣過戶前30天內申報

地點:不動產所在地稅捐稽徵處

結果:取得土地增值稅繳清證明

5

買賣過戶完成

時間:土地增值稅繳清後

地點:不動產所在地地政事務所

結果:房屋正式過戶給買方

⚠️ 重要提醒

  • • 任何一個階段沒完成,都無法進入下一個階段
  • • 超過期限可能面臨罰款和加徵利息
  • • 建議提早規劃,預留充分的處理時間

合法節稅技巧大公開

💰 遺產稅節稅技巧

  • 善用扣除額:充分利用各種扣除額度
  • 債務舉證:確實申報被繼承人的債務
  • 分年贈與:生前規劃分年贈與(每年免稅額244萬)
  • 時點規劃:選擇有利的估價時點

🏠 土地增值稅節稅技巧

  • 自用住宅優惠:確保符合自用住宅條件
  • 一生一次一戶:善用一生一次400萬免稅額
  • 持有年限:考慮持有時間對稅率的影響
  • 分割出售:考慮分年分筆出售策略

特別提醒:一生一次一戶優惠

符合自用住宅條件的土地,一生可以有一次享受400萬元免稅額的優惠!

條件:出售前持有並設籍滿6年,且出售前一年內沒有出租或營業使用。

常見問題FAQ

Q1. 如果遺產稅沒繳清,真的無法賣房子嗎?

A: 是的!沒有遺產稅繳清證明書,地政事務所不會辦理繼承登記,房子就無法過戶到你名下。沒過戶到你名下,當然就不能賣。即使勉強簽了買賣契約,最後也會因為無法過戶而違約。

Q2. 土地增值稅可以由買方代繳嗎?

A: 法律上土地增值稅是賣方的義務,但實務上可以約定由買方代繳,然後從房屋價款中扣除。不過要特別注意:如果買方代繳後反悔,賣方仍須負擔繳稅義務,所以建議在契約中明確約定並做好保障措施。

Q3. 繼承的房子如果立刻賣掉,有什麼稅務優惠嗎?

A: 遺產稅沒有特別優惠,該繳多少就是多少。但土地增值稅有優惠:如果被繼承人已經符合自用住宅條件,繼承人可以繼續享受優惠稅率。另外,取得成本會重新認定為死亡時的公告現值,通常對節稅有利。

Q4. 如果遺產稅繳不出來怎麼辦?

A: 可以申請分期繳納(最長18期)或以實物抵繳。分期繳納需要提供擔保,實物抵繳則是直接用不動產等財產抵繳稅款。如果真的有困難,建議及早向國稅局申請,不要拖到最後期限。

Q5. 多個繼承人的情況下,稅務如何處理?

A: 遺產稅是全體繼承人連帶負責,任何一人都可以代表申報和繳納。土地增值稅則依各人持分比例計算。實務上建議先協商好稅負分擔方式,避免日後爭議。如果有人不配合,可能需要透過法律途徑解決。

Q6. 房屋市價和公告現值差很多,以哪一個為準?

A: 遺產稅以市價為準,但實務上通常以公告現值認定(除非有特殊情況)。土地增值稅則完全以公告現值計算。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房價漲很多,但土地增值稅不一定很高,因為公告現值通常低於市價。

Q7. 可以先簽買賣契約,再處理稅務嗎?

A: 不建議!因為稅額可能影響成交價格或交易意願。正確做法是:先完成繼承登記→試算土地增值稅→考慮稅負後再議價簽約→申報繳納土地增值稅→完成過戶。這樣才能避免稅務問題影響交易。

Q8. 如果稅務計算錯誤怎麼辦?

A: 可以申請復查或訴願。遺產稅自核定通知書送達後30日內可申請復查,不服復查決定可在30日內提起訴願。土地增值稅也有類似程序。建議委託專業人士處理,避免計算錯誤造成多繳稅金或產生爭議。

律師給你的最重要提醒

稅務處理三原則:

  • ✓ 及早規劃:不要等到要賣房才處理
  • ✓ 詳細計算:確實試算各種稅負
  • ✓ 專業協助:複雜案件找專家處理

避免踩雷:

  • • 不要以為過戶就能賣
  • • 不要忽略土地增值稅
  • • 不要錯過節稅機會

繼承房屋的稅務處理確實複雜,但只要按部就班提早準備,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困擾。記住: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處理,是最明智的選擇!

繼承房屋稅務太複雜嗎?

我們的專業團隊提供15分鐘免費法律諮詢,幫你釐清稅務問題,規劃最佳處理方案

LINE 立即免費諮詢
LINE 免費諮詢